原標題:扶貧路上的老校長們 來源:半月談
2016年以來,北京市先後選派16位重點中小學退休校長和骨幹教師到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開展支教扶貧。通過接續奮鬥,不懈努力,形成品牌,如今這個「老校長支教團」在京冀兩地聞名遐邇,傳為佳話。
五年來,這批名校老校長紛紛放棄民企民校數十萬元年薪邀約,不戀退休后的天倫之樂,不辭辛勞奔波於太行山區的阜平縣鄉村學校。

生活上,他們吃泡麵、沖涼水澡、蹲旱廁、住辦公室,克服種種不便;工作上,他們兢兢業業,言傳身教,手把手帶教當地鄉村教師、特崗教師,自費為一些困難學生購買文具用品。
諸如此類平凡不彰的義舉,不僅提升了京冀對口幫扶學校的教學水平、管理水準,形成各類辦學特色,也讓貧困地區學生得到了有質量、高質量教育,還為阜平縣培養了一批批骨幹校長、優質教師。支教團的成員們被讚譽為名牌老校長、京版「孺子牛」。
放棄百萬元收入 「孺子牛」紮根太行山區
「孩子們上課坐的是小板凳,黑板是洋灰抹的,教室都不夠用……」回憶起5年前第一次來到阜平縣半溝小學時,65歲的原北京市陶然亭小學校長劉建文感慨萬千。剛退休的名校長是教育圈的「香餑餑」,不少民辦小學開出數十萬年薪聘請,劉建文沒動心,但北京市組織老校長去阜平支教任校長,他二話沒說就報名了,而且一干就是五年。
半溝小學離阜平縣城有半個多小時山路,從北京往返學校,每周都要花8個小時。五年來,已年過花甲的他開著手動擋車,一跑就是5萬多公里,足有兩個長征路,好幾次因為車況不佳、山路難行,路上差點發生險情。

「夏天晚上熱得受不了,就跑到學校水龍頭旁沖個涼水澡,有幾次乾脆在車裡開著空調睡著了。」因為當時半溝小學缺教室、少宿舍,教師的辦公室放個床就成了宿舍,劉建文也直接住在了校長辦公室。山區冬天格外冷,學校只有一個旱廁,他從傍晚開始就少喝、不喝水,「這樣晚上就不用挨凍上廁所了。」
半溝小學遠離城區,附近也沒飯店,最初兩年劉建文在學校幾乎沒吃過早飯,經常一上午扛著餓上課、聽課、評課。當地老師有時主動給他帶早餐,但劉建文不好意思給人添麻煩,於是汽車後備箱里開始長年備泡麵,幾年下來泡麵就吃了上百桶。
艱苦的環境沒有難倒北京的老校長們,劉建文只是他們中的一個縮影:原北京建築大學附屬小學校長賈秋惠拉著已退休的丈夫給她當起支教「專車司機」,還讓丈夫承擔了支教學校的計算機維護修理工作;原銀河小學校長孟迎春因為不會開車,每次去阜平幾乎都要把火車、大巴、計程車等交通工具坐一遍;為了下鄉支教,幾乎每一位老校長都放棄了累計上百萬元收入的返聘工作……
雖然紮根山區、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和收入,但劉建文說,值得。一個周五下午,劉建文結束一周工作準備返京,一個幾乎從不開口的小男孩拉住他,偷偷塞給他一塊小石頭。「當時他一直低著頭很羞澀地說,我上個月撿的,覺得好看一直留著,送給您,謝謝您能來給我們上課。」劉建文說,許多個類似的瞬間,讓他感到一名人民教師的幸福與重任在肩。
給山區教育帶來「一節好課」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名校的老校長願意放棄高額收入和優厚待遇,到窮山溝里去支教。原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院長阮秉剛說,「我們幹了一輩子教育工作,就是教書育人,能給山區的孩子帶去『一節好課』、教給山區的老師如何上好『一節好課』,比多掙點錢要更有成就感。」
——「讓山區孩子上到了沒上過的課。」7月中旬,記者來到劉建文家中,不大的卧室已經被他改造成了工作室:窗台上放著一副還未完成的畫作、床對面的五鬥柜上放著大大小小的泥塑、床邊堆放著他和孫女一起撿回來的貝殼和樹葉等教具……
「畫畫、吹葫蘆絲、陶藝這些都是我去半溝小學支教以後自學的。」劉建文說,鄉村學校缺乏專業教師,尤其缺少美術、音樂這類輔課教師。記者在阜平縣多個鄉村小學採訪,長期以來當地一些學校的音體美只停留在課程表裡,老校長們上一節音樂課,不少孩子在教室外扒著窗戶看。

如今,在北京老校長的幫助下,當地不少學校都已開全課程,多位老校長更是自掏腰包幾萬元幫助學生購置教具,創造一切條件為學生上音樂課、美術課,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
——「讓山區老師知道了什麼叫一節好課。」由於山村學校位置偏僻、生活條件艱苦,教師資源較為匱乏,一些特崗教師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原北京159中學校長李亞明說:「當地很多老師能把課本串講下來就不容易了,根本談不上授課技巧和授課效果。」
針對這一問題,北京老校長通過聽課、評課和教研活動,手把手指導當地教師,不僅邀請北京其他退休或在職的特級教師、骨幹教師來阜平送課講學,還為當地教師創造機會參加北京市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
一些老校長哪怕是在鄉村小學開展教研活動,附近學校的老師都會趕過來參加,合漳鄉中心校老師宋偉在聽完賈秋惠校長的課後,在手寫的課後感中感慨:「一節課猶如黑暗中的燈塔......並不高大上,但帶來的成效讓人豎起大拇指,我看到了前進的路。」
截至2019年,16位老校長共聽課近3000節、授課和主持教研300餘次,幫助當地培養縣級以上優秀骨幹教師230餘名。
「為山區留下一所好學校」
「來自北京的老校長不僅為山區的孩子帶來了『一節好課』、讓山區的老師學會了如何上『一節好課』,更重要的是他們為山區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阜平縣教育和體育局副局長楊二軍說,老校長的優勢在於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理念。「他們為山區留下的是一所又一所好學校。」
如今的半溝小學已是煥然一新,嶄新的桌椅板凳、多媒體教學、實驗室等一應俱全,教室中也裝上了暖氣和空調。9月3日,半溝小學舉行了新學期的開學典禮和少先隊員的入隊儀式。在劉建文來之前,新生入隊就是在校門口發一條紅領巾,根本沒有什麼入隊儀式和開學典禮。劉建文說,這些看似小事,但能通過儀式培養校園文化和孩子的家國情懷。

「辦一所好學校,絕不僅是把課上好。」原銀河小學校長孟迎春2018年來到阜平縣平陽中心小學,從學校的整體設計到教學任務的安排,再到示範課和教研活動,她都事無巨細投身其中。「我認為首先應關注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好的學校,才能源源不斷培養出好老師和好學生。」
記者採訪了解到,阜平縣不少山村學校位置偏僻,校園文化欠缺、生活環境艱苦等因素讓一些特崗教師待不住。「北京來的老校長們用實際行動闡釋了教師的內涵和真諦,他們『孺子牛』一樣的精神感動了許多特崗教師。」阜平縣委書記劉靖說,老校長們的指導給很多鄉村學校帶來巨變,很多特崗教師業務有了長足進步、認識到了紮根基層的意義、看到了進步的希望。「他們補齊的不只是鄉村學校管理和辦學的短板,更是將人民教師的精神傳遞到了山區。」

「現在來自北京的老校長更多的是安排到鄉鎮的中心學校,這樣他們的能力和優勢能夠得到更好的發揮和利用,也能夠更好地輻射帶動周邊學校共同發展。」北京掛職幹部、阜平縣副縣長李繼鵬說,目前12所受援學校已成為區域同類學校的示範校,惠及一萬多名學生、2000多名貧困生,有效補齊了阜平區域均衡發展短板,有力推動了全縣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我來阜平以後,邯鄲的一些鄉鎮學校也找到我,希望我能去進行指導。」賈秋惠說,學校管理和辦學理念的相對滯后是目前當地教育領域較為突出的問題。「當地需要一批有經驗有能力的老校長來幫他們補齊短板,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繼續大力推動老校長下鄉活動,讓更多老校長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幫助貧困地區補齊教育短板。」
總策劃:嚴文斌
總監製:葉俊東 駱國駿
副總監製:丁玫 王永前 孫愛東 李斌
執行策劃:王新亞 許小丹 潘陽 烏夢達 李放
監製:孫愛東
總導演:史勁松
統籌: 侯岩同 王小丹
導演:韋含笑
執行製片:熊慶華 袁帥
文稿:李放 馬康寧 卜寄傲
攝影:張東 李毅
主講人: 陳鍾昊
剪輯製作:張初 韋含笑 王福麗
欄目包裝:毛傑 陳宏 陳聞駟
新媒體推廣:蓋藝騰 馬小蘢
項目運營:王小丹 張初
美術設計:焦雲偉
半月談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北京分社
聯合製作
半月談雜誌社出品
本文出自: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1202/37036476.html
板橋離婚證人
、三重離婚證人
、蘆洲離婚證人
、中和離婚證人
、新莊離婚證人
、新店離婚證人
、三重離婚證人
、中和離婚證人
、蘆洲離婚證人